某地方报纸根据 “ 给定资料 4” 和 “ 给定资料 5” 的内容做了一版关于 “ 跟风” 的专栏, 请你以 “ 告别跟风, 走向成熟” 为题, 为这个专栏写一篇短评。 (20 分)
要求: (1) 观点明确, 简明深刻; (2) 紧扣材料, 重点突出; (3) 语言流畅, 有逻辑性; (4) 不超过 500 字。
【给定资料】
暑期来临, 日益升温的 “ 报班热” 让孩子们本该无忧无虑的假期变得紧张而忙碌。 不少家长 “ 跟风”, 给孩子报了特长班、 兴趣班、 课外辅导班等等。
荧屏上的相亲交友类节目大战愈演愈烈, 多家卫视相继播出相亲或者交友类节目, 一轮 “ 相亲热” 席卷荧屏。
近年来, 媒体选秀节目从未冷却。 从 “ 超级女声” “ 快乐男声” 到各行各业、 各种角色纷纷 “ 选秀”, “ 选秀热” 进入了全面开花阶段。
一股 “ 全民养生” 的热潮炙浪逼人。 五花八门的养生学说见诸各种媒体, 名目繁多的养生书籍充斥图书市场。 养生, 已成为人们时下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, 并以一股强大的磁力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。
此外还有集资热、 股票基金热、 买房热、 文凭热等, 常常是一风未止一风又起。
据某网站问卷调查显示: 七成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时下跟风程度 “ 非常严重”, 表明随大流、 跟风已成为一种普遍心态, 跟风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。 老师认为, 跟风现象折射了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, 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社会群体心理 “ 亚健康” 的表征。
有研究者撰文指出, 如果说跟风来自于人们对各类老师的依赖, 那么, 不难想象, 这种 “ 依赖” 恰好凸显了当前人们的一种 “ 预先失败” 的窘况。 文章中引用了英国学者吉登斯在 《现代性与自我认同》 一书中的相关阐述, 试图把现代人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。
吉登斯指出: “ 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, 个人的无意义感, 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, 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。” 在吉登斯看来, 现代社会中任何个人的行为都必须参照一种老师系统才可以实现。 换言之, 人们越来越相信现代社会的老师指导系统, 在做任何活动之前, 总要去参考各种各样的指导意见, 并找到行为的依据, 离开了这个老师系统, 个人将迷失在社会当中, 一事无成。
比如说买衣服, 表面看起来, 这是一个纯粹的个人行为。 买什么衣服, 选什么品牌, 完全由个人的爱好所决定。 但是, 在今天, 任何购买行为, 都已经深深地和各种各样的广告连接在了一起。 广告, 无形中就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重要的 “ 指导系统”。事实上, 广告无意于担当这个功能, 但是在纷繁复杂的商品世界中, 它确实为现代人提供辨别和追寻自己需要的物品的中介———从这个意义上说, 广告也成为现代人自我辨认的一种曲折的形式。
这无疑会对人们自主选择能力带来巨大的冲击。 在任何属于个人的行为当中, 都隐藏着一个他人的选择、 他人的要求、 他人的想象。 因此, 它会使相当一部分人成为脱离了庞大的文化系统而难以生存的族群。
隐藏在这种生存的想象性对抗背后的, 则是人们期待权威的心态。 当人们无法获得真实世界的全部信息, 就只能想象性地获得这种信息———这就有了对于大众文化媒介的依赖。 跟风现象之所以在今天以如此空前规模的形式盛行, 也正是这种媒介依赖的结果。
斯图亚特•霍尔曾这样描述现代社会: 大众传媒通过生成知识和影像, 给大众提供一个认识外部世界的通道。 在社会高度发展、 信息丰富芜杂以及生活形态多样变迁的同时, 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破碎、 凌乱和神秘。 而大众传媒恰好掩盖了这种破碎、 凌乱和神秘。 大众传媒总是向我们呈现出世界的完整面貌, 让我们觉得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广告画面一样温暖的世界之中。
就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言, 大众媒介承担了一个 “ 老师指导系统” 的角色。 一时间, 所谓的养生老师 “ 走红” 各家电视台; 隔夜水可以还阳养肾、 活吃泥鳅可以治病…… 几乎最时髦的养生术, 都是以对科学主义的文化体系进行颠覆甚至戏弄为前提的。 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冲动背后, 则是人们对 “ 媒介” 的过度依赖。 公众的生活知识, 总是通过大众媒介获得, 于是许多人也就把大众媒介老师作为自己生活方向的指路人。
某网站展开一场关于 “ 跟风” 现象的讨论, 引起了网民的热议。 有热心网民对数量庞大的跟帖中的 “ 精华” 整理如下:
甲: 我就上过所谓养生老师的当, 对各种各样 “ 养生经” 深信不疑。 有一次挂了一个养生老师的门诊, 仅挂号费一次就花了我 2000 元, 结果, 从书店里买到的最普通的养生图书中一查, 原来老师给我的建议全是从里面抄的。
乙: 我也买了不少养生书籍, 有一本图书的广告特别吸引人: “ 一本可能让您多活几十年的书! 一本可能让您少花几十万的书!” 这两句广告语真的是说到了中老年人的心坎上。 被看病难、 看病贵所困扰的中老年人觉得, 如果买一本 30 多元的书就能达到永葆健康的目的, 谁不会买一本? 看到邻居买、 同事买、 亲戚朋友也买, 出于从众心理, 自己也唯恐 “ 落伍”。 大家都这样做, 自己也这样做, 这样不会感觉到舆论压力。
丙: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, 给国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机会, 但同时也催生了从未有过的竞争与生存压力, 追逐名利的人们越来越失去了耐心, 迫切渴望 “ 一夜成名” “ 一夜暴富”, 再加上一些媒体不负责任地炒作和推崇各种 “ 快餐式成功” 和 “ 速食式成名” 的 “ 典范”, 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清贫和默默无闻, 越来越不愿用勤勤恳恳的劳动来获得成功和荣誉, 而是不切实际地去跟风、 去拼、 去赌, 这种从众潮流正把社会推向前所未有的浮躁之中。
丁: 民众其实有时候就那么点乐趣, 只要不违反原则, 跟就跟呗, 没必要太在意。我认为不要一味地反对或禁止, 关键是要正确引导, 要体现以人为本。
戊: 跟风是一种拙劣的模仿, 所以结果必然是平庸的跟随、 盲目的复制与可怕的同化, 这是缺乏理性、 丧失文化个性的行为, 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, 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。 从国家的角度说,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, 我们要建设独立自主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, 这既是民族自强之路, 也是建设世界健康的文化生态的召唤。 所以,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理应创造自己的新文化。 而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, 增强文化自信, 进而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展示有个性的民族文化, 使中华文化得到创造性的发展, 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。
己: 一个经常从众跟风的人, 必然缺少独立的思考, 创造力也会随之降低, 新方法和好创意会被同质化, 逐渐变得平庸。 一个人如果丧失了智慧和创造性, 一味地随大流, 就会造成千人一面的社会环境。 社会学家早就指出: 在个人价值和社会选择上, 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坐标。 在某种意义上说, 每一个人都独特地属于 “ 自己”, 而不是别人。 在纷纭复杂的现代社会, 如何沉下心来, 真正坚守自己, 做好真正的自己,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挑战。
庚: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心, 尤其是要注意从中华文化的灿烂历史中去找寻民族文化的根基。 几千年来,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, 内忧外患, 但这条文化的血脉却一直没有断, 贯通到今天, 并日趋呈现出勃勃生机, 这足以说明我们民族的伟大, 说明了我们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。 今天, 面对全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, 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份文化遗产,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, 克服盲从与自卑心态, 重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, 展示中华文化的个性风采。
辛: “ 风” 也有益害之分, “ 辨风” 的目的在于 “ 选风”。 譬如, “ 全民读书活动” 这种风气, 既陶冶民众情操, 又涵养民族精神, 就应该积极追随, “ 好风凭借力, 送我上青云。” 对于保护环境、 和谐自然的 “ 清风”, 也应该追风赶潮, 尽献自己的绵薄之力。 一句话, 当追的风要追, 不当追的风, 那是万万追不得的。
壬: 全社会应积极倡导公民的个性发展, 鼓励创新精神。 在当代生活中, 现代化推崇 “ 标准化” 的操作模式, 世俗化的思想潮流如享乐至尊、 娱乐至上等等, 常常在不知不觉之中, 以同一种模式对我们进行打造, 尤其是追随着商业化的全面推进、 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信息化的强力渗透, 跟风更加有可能束缚思维、 抑制个性发展、扼杀创造力, 从而使我们在生活方式、 文明习惯乃至人生境界等方面陷入流行化、 浮躁化、 庸俗化。 个体是构成社会的细胞, 只有每个人的素质提高了, 才能抵得住诱惑, 守得住人生的宝贵价值。
癸: 如果这样一种跟风随流的生活成为我们人生的全部, 在人生终点, 岁月大幕即将落下之时, 我们会不会深深地为自己的平庸感到遗憾, 甚至有难以言表的耻辱之感? 因为, 我们一直活在别人创造的所谓的 “ 跟风文化” 之中, 我们从没创造出打上个性烙印的成果。
【参考答案】
告别跟风, 走向成熟
“ 报班热” “ 相亲热” “ 选秀热” 等跟风现象盛行, 折射出了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, 是社会亚健康的表现。 人们的从众心理, 加之经济快速发展催生竞争与生存压力, 以及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导致了人们喜欢追名逐利。 而大众传媒使人感觉生活在广告画面一样温暖的世界中, 这样一来, 人们变得缺乏理性、 丧失文化个性, 过度依赖老师指导系统, 导致跟风现象盛行。
跟风现象有很多弊端, 诸如使部分群众受骗遭受财产损失, 给人们的自主选择能力带来冲击, 使部分人脱离文化系统难以生存。 同时, 跟风不利于人们独立思考, 降低创造力, 好方法好创意被同质化, 造成千人一面的社会环境。 更有甚者, 我们的生活方式、 文明习惯乃至人生境界也陷入流行化、 浮躁化、 庸俗化。
因此, 必须告别跟风。 第一, 要正确引导, 体现以人为本。 第二, 要注意从中华文化历史中找寻民族文化的根基, 弘扬传统文化, 克服盲从与自卑心态, 重振民族文化自信心。 第三, 公众要沉下心来, 坚守自己, 要学会 “ 辨风” 和 “ 选风”, 积极追随既陶冶情操又涵养精神的好风气。 第四, 全社会应该积极倡导公民的个性发展, 鼓励创新精神, 提高个人素质。